2012年10月10日

認識戀物 (物戀 Fetishism)

這篇文章是從網路上現有資料集結而成
因為文字描述會類似某些網頁的文章
我盡量用自己的習慣重新書寫

美國精神醫學會所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內容為精神疾病症狀與其他診斷指標
在全球廣為使用並被視為心理健康醫學的聖經
對戀物癖的解釋為連續六個月或更長時間
對某些物件一再出現強烈的性幻想、衝動或行為
則判定該人患有戀物癖
戀物癖是性慾倒錯的一種
也被稱為異常性慾
其他說法將此視為一種性偏離

患者對異性本身或其性器官沒有直接興趣
而是透過生殖器以外的、與性活動無直接關係的具體對象
如無生命的物品或異性身上的非性感部分
獲得性興奮和性滿足
有學者認為當患者擁有滿意的異性關係或婚姻時
戀物情形會逐漸消褪
但如果患者是單身且無性伴侶時
其預後通常最為糟糕

戀物癖的起因眾說紛紜
而且尚未有明確的界線
有學者觀察到患者的下丘腦中樞神經介質分泌失調
也有其他論點認為這是由於對異性肉體的原始欲望和渴求所致
在許多不同觀點當中最多人接受的說法
是患者來自於童年環境與性意識混亂
(另有它說認為戀物癖開始於青春期)
對人格發展所起的阻礙作用而導致

在此不得不提到弗洛伊德的見解
他提出男性戀物起因於童年時期因閹割焦慮而造成創傷
男孩進入戀母情結之時期後
心生欲殺死父親以佔據母親的念頭
但又擔心遭到父親報復而傷害自己的陽具
由於男孩觀察到母親沒有陽具
使自己出現了閹割焦慮
認為母親和其他女性便是受到了閹割的證據
所以自己的陽具也同樣處於危險
男孩為了緩解閹割焦慮
便會在母親和其他女性身上尋找陽具的替代物
由此便產生了戀物
根據這套理論僅男性會產生戀物
女性則不會
但實際上女性身上同樣具有戀物行為
因此弗洛伊德的理論受到質疑
不過確實戀物癖患者多數為男性
女性在臨床上之報告較少
此外患者多為異性戀
同性戀為相對少數
這與多數民眾印象中相去甚遠
提到皮革這類戀物時
多數人的第一反應便是與同性戀畫上等號
由此可知印象只是印象
並不是事實

戀物起因的推論整理如下
 (1)是一種習得的結果
     大部分患者都與環境影響和性經曆有關
     最初性興奮出現時與某種物品偶然聯繫在一起
     經過幾次反複形成一種條件反射
     有時只一次深刻的印象也可造成心理上的固定陰影
     這類情況多是在青春期出現
     如曾有一男青年在地上躺著
     一位風韻十足的女性將一只腳放在他身上
     這一偶然的動作競激發起他的性欲
     後來此男子成了一個終身的戀足癖者
(2)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
     在初高中階段男女接觸較少
     特別是在初中階段
     這樣便使他們將自身的性衝動
     向一些異性的象徵物發洩
     起初他們是偶然得到異性的物品
     性興奮也是偶然引起的
     但經過幾次反複便成一種習慣
(3)由性心理發育異常所引起
     患者一般都有性心理異常的特點
     他們在潛意識中多有對自己生殖器的憂慮
     害怕被閹割
     從而促使某些人去尋求較安全、較容易獲得的性行為對象
     或把異性身體的某一部分及飾物當作性器官的潛意識
     以緩解內心的不安
(4)性知識缺乏、好奇和意識方面的某些問題也是形成戀物癖的原因

戀物相關的性喚起在大部分人身上都是普遍存在的
只有當戀物情結對患者的性或社會活動造成困擾時
才被視為一個問題
最常見了例子便是偷取女性使用過的內衣褲
另外嬰幼兒階段便可觀察類似現象
像是非常依賴布偶或是奶嘴
一旦離開此物變哭鬧不停
由於嬰兒存在著身體接觸的需要
謂之皮膚饑渴
透過對皮膚和身體接觸
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放鬆
若很早讓嬰兒在獨立房裡單獨入眠
或者由嚴肅的全職保姆一手帶大
缺乏與親生父母之間足夠的互動
陌生環境或陌生人群會給寶寶帶來很大的刺激
嬰兒會設法通過各種感官來安撫自身的情緒欲望
缺乏安全感又希望得到父母的撫摸和疼愛
而把某些物品作為母親的象徵或替代品
把原本對親人的依戀轉移到對物品上

戀物癖患者時常在個性上具有相同特徵
他們平時大都比較內向、拘謹
具輕度的焦慮與憂鬱
很少有攻擊或暴力行為
品行良好而沒有其他惡劣或流氓行為
在工作和學習中往往還成績優秀
會成為戀物癖者
他們大多數對於自己在性方面比較沒有足夠的信心
臨床上的經驗發現戀物的性活動型態
與心理社會壓力有密切相關
其背後連帶了不適應行為問題
它可能涉及個人對自己男性氣概和性能力的懷疑
人際上害怕遭到拒絕與羞辱
因此透過操控沒有生命的物件
一方面減緩壓力造成的張力以及滿足性需求
另一方面藉以保護自己免於受創傷
由於社會的一般價值觀裡會認為這是變態的行為
戀物者常常會感到極大的痛苦

根據內向心理學一書
內向者只占人口的25%
所以外向性格的人主宰了世界的主流價值
重視行動、速度、競爭和魄力為加分的優勢
內向便相對帶著些許貶意
似乎就是不夠優秀
其實內向者與外向者都有雙方無法取代的優點
勿因自己內向就自認不夠優秀

此外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一書也充滿爭議
最著名者在第二版中將同性戀視為精神疾病
而精神疾病是可以治療的
所以同性戀也是可以糾症的錯誤行為
娘娘腔男孩實驗性治療part1
娘娘腔男孩實驗性治療part2
娘娘腔男孩實驗性治療part3
娘娘腔男孩實驗性治療後續報導

另外根據對該書的編者之調查報告
在170名參與編撰1994年版本的專家中
有56%的人在1989~2004年間與至少一家製藥商有財務往來
雙方之間的財務關係花樣繁多
也使內容的客觀性蒙上一層陰影
調查說:這種令人生疑的關係在診斷領域的專家身上更為明顯
因為他們可以直接開出藥來
英國利物浦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所長金德曼
在倫敦一場簡報上提到這本手冊引發廣泛關切
他說:許多性格害羞、古怪、沉浸喪親之痛或是感情關係非傳統的人
會赫然發現自己被貼上心理疾病的標籤
這不僅不符人情、不科學
也無助判定患者需要什麼協助
實際上
任何一個"正常"人在情緒低落時
便可輕易符合至少三種精神疾病的特徵
但這些情緒低落並不需要藥物便可恢復
因此超過一萬名健康專家已連署
要求第五版手冊先暫停出版(原先預計於2012年出版)
需要重新深思評估

隨著研究持續進行
有些過往被認為是精神上的病態疾病
已經開始去污名化
例如BDSM即是如此
若雙方在相互同意的情形下進行
目前研究支持此行為並不是精神疾病
一些人如同我迷戀服裝面料
在身上披覆如第二層皮膚的乳膠或是萊卡
這些彈性面料都是有光澤的
誇張了人體皮膚的某些特徵
使肉體呈現被束縛的外觀
並賦予角色的轉變
可以成為另一個不同的人

如果你剛剛認知自己擁有一項看似詭異的戀物
心內有罪惡感或充滿矛盾與疑問
便問問你自己
這些舉動會影響你工作或課業的專業表現嗎?
會影響你享受其他生活樂趣嗎?
會影響你愛人與被愛嗎?
如果都不是問題
那擁有如此的戀物行為也不會是你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